技術要求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relay protection of power system)
繼電保護裝置必須滿足的四個基本要求:
1 選擇性:當系統發生故障時,繼電保護裝置只將故障設備切除,使停電范圍盡量縮小,保證無故障部分繼續運行。
2 速動性: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時,要求能快速切除故障以提高電力系統并列運行的穩定性;減少用戶在電壓降低的異常情況下的運行時間,使電動機不致因電壓降低時間過長而處于停止轉動狀態,并利于電壓恢復時電動機的自起動,以加速恢復正常運行的進程;此外,還可避免擴大事故,減輕故障元件的損壞程度。
3 靈敏性:是指保護對其保護范圍內的故障或不正常運行狀態的反應能力,對于保護范圍內故障,不論短路點的位置在哪里,短路類型如何,運行方式怎樣變化,保護均應靈敏正確地反應。
繼電保護的基本概念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是在電力系統發生故障和不正常運行情況時,用于快速切除故障,消除不正常狀況的重要自動化技術和設備。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或危及其安全運行的事件時,他們能及時發出告警信號,或直接發出跳閘命令以終止事件。
1.繼電保護的基本任務
(1)自動迅速,有選擇的跳開特定的斷路器(2)反映電氣元件的不正常運行狀態
2.電力系統對繼電保護的基本要求
速動性,選擇性,靈敏性,可靠性。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發展經歷了機電型、整流型、晶體管型和集成電路型幾個階段微機繼電保護的發展史微機繼電保護指的是以數字式計算機(包括微型機)為基礎而構成的繼電保護。它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是在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
微機繼電保護的發展史
微機繼電保護指的是以數字式計算機(包括微型機)為基礎而構成的繼電保護。是在英國6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用小型計算機實現繼電保護的設想,但是由于當時計算機的價格昂貴,同時也無法滿足高速繼電保護的技術要求,因此沒有在保護方面取得實際應用,但由此開始了對計算機繼電保護理論計算方法和程序結構的大量研究,為后來的繼電保護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計算機技術在70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現了重大突破,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微型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進入了實用階段。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可靠性、運算速度的大幅度提高,促使計算機繼電保護的研究出現了高潮。在70年代后期,出現了比較完善的微機保護樣機,并投入到電力系統中試運行。80年代,微機保護在硬件結構和軟件技術方面日趨成熟,并已在一些國家推廣應用。90年代,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發展到了微機保護時代,它是繼電保護技術發展歷史過程中的第四代。
我國的微機保護研究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盡管起步晚,但是由于我國繼電保護工作者的努力,進展卻很快。經過10年左右的奮斗,到了80年代末,計算機繼電保護,特別是輸電線路微機保護已達到了大量實用的程度。我國對計算機繼電保護的研究過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著先導的作用。從70年代開始,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華北電力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國電南京自動化研究院都相繼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機保護裝置。1984年原華北電力學院研制的輸電線路微機保護裝置首先通過鑒定,并在系統中獲得應用,揭開了我國繼電保護發展史上的新一頁,為微機保護的推廣開辟了道路。在主設備保護方面,東南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研制的發電機失磁保護、發電機保護和發電機-變壓器組保護也相繼于1989年、1994年通過鑒定,投入運行。南京電力自動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機線路保護裝置也于1991年通過鑒定。天津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合作研制的微機相電壓補償式方向高頻保護,西安交通大學與許昌繼電器廠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頻保護也相繼于1993年、1996年通過鑒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機型的微機線路和主設備保護各具特色,為電力系統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優良、功能齊全、工作可靠的繼電保護裝置。因此到了90年代,我國繼電保護進入了微機時代。隨著微機保護裝置的研究,在微機保護軟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并且應用于實際之中[1~3]。
保護設備
微機保護裝置
微機保護是用微型計算機構成的繼電保護,是電力系統繼電保護 [2] 的發展方向(現已基本實現,尚需發展),它具有高可靠性,高選擇性,高靈敏度。微機保護裝置硬件包括微處理器(單片機)為核心,配以輸入、輸出通道,人機接口和通訊接口等.該系統廣泛應用于電力、石化、礦山冶煉、鐵路以及民用建筑等。微機的硬件是通用的,而保護的性能和功能是由軟件決定。
運行原理
微機保護裝置的數字核心一般由CPU、存儲器、定時器/計數器、Watchdog等組成。數字核心的主流為嵌入式微控制器(MCU),即通常所說的單片機;輸入輸出通道包括模擬量輸入通道(模擬量輸入變換回路(將CT、PT所測量的量轉換成更低的適合內部A/D轉換的電壓量,±2.5V、±5V或±10V)、低通濾波器及采樣、A/D轉換)和數字量輸入輸出通道(人機接口和各種告警信號、跳閘信號及電度脈沖等)。
繼電器
繼電器(英文名稱:relay)是一種電控制器件,是當輸入量(激勵量)的變化達到規定要求時,在電氣輸出電路中使被控量發生預定的階躍變化的一種電器。它具有控制系統(又稱輸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統(又稱輸出回路)之間的互動關系。通常應用于自動化的控制電路中,它實際上是用小電流去控制大電流運作的一種“自動開關”。故在電路中起著自動調節、安全保護、轉換電路等作用。
保護原理
電力系統發生故障后,工頻電氣量變化的主要特征是:
(3) 電流與電壓之間的相位角改變。正常運行時電流與電壓間的相位角是負荷的功率因數角,一般約為20°,三相短路時,電流與電壓之間的相位角是由線路的阻抗角決定的,一般為60°~85°,而在保護反方向三相短路時,電流與電壓之間的相位角則是180°+(60°~85°)。
(4) 測量阻抗發生變化。測量阻抗即測量點(保護安裝處)電壓與電流之比值。正常運行時,測量阻抗為負荷阻抗;金屬性短路時,測量阻抗轉變為線路阻抗,故障后測量阻抗顯著減小,而阻抗角增大。
利用短路故障時電氣量的變化,便可構成各種原理的繼電保護。